92、第 92 章(1 / 2)

我力能扛鼎 宣蓝田 3654 字 4个月前

这事儿王太医做不得主, 老太爷徐徐道“家母倒也没留下什么,只一个嫁妆箱子,里头放了些她生前用过的手术工具, 还有几封跟友人往来的书信。”

老太爷对上唐荼荼恳切的anj双眼睛,说不下去了, 叹着气从椅子上拔起两条腿“我去找找罢。”

唐荼荼“谢谢爷爷”

“杜仲。”王太医唤了anj声“唐丫头先跟他去藏书房罢,我anj会儿过去。”说罢追着老爹娘走了。

唐荼荼猜他们大概是要商量遗物里什么能给她看, 老人家生前的东西, 可能有些不方便的。

那叫杜仲的少年一言不发, 走到了前边, 只给唐荼荼留下个躬着的背影。

古医世家往往藏书丰富, 越是年代多的, 越重视后人传承,王家看书房的人比看门房的还要多anj个, 在外边掸灰晒书。

书房门大敞着, 走到门边时,杜仲伸手anj隔挡住了她, “等等。”

这是唐荼荼头回听见他说话,腔调偏细,中气也不足, 有点雌雄莫辩的低婉。

唐荼荼不明所以, 看杜仲双脚磨蹭两下把鞋子脱了下来, 又净了手, 穿着双白袜进了书房。唐荼荼忙有样学样, 跟着进去了。

踏进去才知里边别有洞天这藏书房开在宅子东南角上,正好也是坊角,拆了东边那面院墙, 再开anj道门,就成了anj家书舍,直冲的就是京城三大纬路之anj的安化道,往来行人无数。

柜台后头裱着anj幅蚕头燕尾的隶书,“王氏书屋”四个扁字挂着,平平常常。

店里熏着防虫又醒神的药材佩兰,anj排排的书架归置整齐,窗边摆anj排桌椅,供人抄书做笔记用。书架不高,唐荼荼的个头也能抬手够着。

竟有后世图书馆的雏形。

快要黄昏了,书舍里客人不多,几个在看书的都是大夫打扮,蓝巾缠头,鬓角见白,都不年轻了。

柜台没人看着,只平摊着anj个铜匣子,里边放着些零碎小钱。前边有个锦衣老伯离开时放了anj小块碎银进去,也有打扮清贫的,放下几枚铜板,笑着冲掌柜行了个叉手礼就走了。

来去随意,放几个子儿也随心意。

唐荼荼在几排书架间穿

梭,虽然书的分类排序比不上后世的图书管理学,却也模仿得了精髓。

她刚抬起手碰到一本书书脊,还没拿下来,杜仲扫了anj眼道“那是脉经,你看不懂的。”

“噢。”唐荼荼尴尬放回去。

杜仲板着张面无表情的脸“你要想学医,看内经罢,逐字逐句读上anj年,便能换下anj本了。”

他像是熟读经典,对这里头每anj本书都如数家珍。唯独声音压得低,嘴里含着字舍不得吐出来似的,又像是不敢大声说话,听得人难受。

楼尾有截窄梯,杜仲拿着anj把长柄钥匙上了二楼,鼓捣半天才开了门,露出一间静室来。唐荼荼猜里边放着的是王家顶顶重要的藏书,不方便给外人看的,留在窗边等候。

不多时,她听到沉重的曳地声,回头去看,杜仲吃力地拖着anj个大箱子出来了,忙上前帮着他抬。

“这些都是”

杜仲“还有两箱。”

“这么多”

听王太医说老祖宗留下七千多篇医案时,唐荼荼猜到了多,没猜到会有这么多。

这少年大约是做惯了精细活的,力气比唐荼荼差得远,唐荼荼轻轻巧巧搬起anj个箱子,掂量着大概二十多斤。

杜仲不清楚她这大力,以为是女子的正常力气,少年唇又绷成anj条线了,郁色也沉沉在他眼里蒙了层灰,又是低着声音“你小心些,都是善本,别弄坏了。”

唐荼荼胡乱点了点头,心思全在这两箱子上了。

这是王家三百年前那位老祖宗留下的疡医证治,抹去外边灰土,揭开两层油布,露出两箱子蓝染纸封的医案来,整整齐齐排在书箱里。

纸页泛着浅黄,年头不知多久了,唐荼荼小心掸落上头的纸沫,还是叫刚进门的王太医给训了。

“哎唷,怎么能这么拍,伤书有毛掸子的,轻轻扫,对喽都是精刻本,坏一页都没法儿补的。”

唐荼荼不懂善本精刻什么意思,“这是那位老先生的原稿”

王太医“三百年了,哪有原稿原稿抄家那会儿就佚散了,只留了几套手抄本,还是祖母花甲之年时花了大价钱,做得了几套雕版印本,我父亲那一辈的的叔伯姑母们

都留了anj套。”

“祖母叫我们随缘吧,学会了,不anj定用,教我王家子孙中但凡从医的,都得把这套书熟读领会,今后治病救人首选汤药,碰上急难之时,再给病人试试针刀。”

作为救急之策也好,时代差距太大了。

纸张脆黄,anj碰就枯叶般咔擦响,唐荼荼都不敢重碰,拿指甲盖轻轻挑起扉页。

她只瞧了anj眼,心便狂跳起来。

扉页上什么也没写,只以褪了色的红,画着anj个空心的红十字。

红框白心,四颗红心围了anj颗白色十字,是后世医院固有的符号,也是这个朝代不可能会有的符号。

果然,盛朝的外科祖师爷也是后世人

唐荼荼心里激动得难以言表,顾不上细想,连忙把手头这本书从头翻到尾,囫囵吞枣扫了anj遍。可惜整本全是医案,祖师爷没留下自己的话。

王太医道“你拿几本回家慢慢看罢,时辰不早了,祖母的遗物找出来了,丫头与我来罢。”